听到秘书的话后,她微微一笑:“想说就让他们说吧。到底是不是错误,上天会告诉他们的。”
黛咪也只能用“老板的话总不会有错”来安慰自己。
“不管怎么说,这个库伯也太讨厌了。他重新出现后帮你说了不少好话,我还以为他已经变好了呢,没想到现在又说的那么难听。”
“他是变聪明了。”莱拉看着纽约邮报那篇抨击自己的文章后,熟悉的库伯两字,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来。
库伯确实变聪明了,为了能顺利出山,他违心地为她说好话,一副就事论事大公无私的形象。而暗地里则潜伏着,只等她露出破绽就给她来个雷霆一击。
真难为他等了几个月才找到抨击她的机会,想来他等得也已经很辛苦了吧?
“唉。”她看着报纸上的那个名字,轻轻叹了口气:“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学不乖,宁愿一次次吃亏,也不接受现实呢?”
第258章反转的票房
不只纽约邮报和库伯举着“420万票房”的大旗在抨击莱拉,一些凑热闹的报纸也跟着摇旗呐喊。
听他们的口气,好像莱拉拍了一部史上最差的电影似的。
这其中肯定有其他电影公司在背后捣鬼,特别是跟尖峰时刻一起上映的几部,恨不得所有人都认为它是部烂片才好,这样就不会跟他们争夺票房了。
但也有些权威的报纸肯定了莱拉的电影,认为她的拍摄和剪辑手法非常有趣,甚至可以说开创了新的风格。那种在打斗时运用的慢镜头和环绕方式,还有打斗追逐中画面急速切换所带来的非凡视觉享受,都很值得其他导演学习。
可更多的报纸却不那么认为。他们只看到尖峰时刻的票房“惨不忍睹”,从首日票房就能看出这部电影后劲乏力,想要赚回本钱只能寄希望于东方的票房,以及cd的发售了。
看着报纸上的论调,莱拉只觉得很好笑。
当初她拍的电影造成一个又一个票房黑马后,很多人都在说电影不是票房高就好的,更重要的是内涵。而现在她的票房不高,那些人又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说票房很重要,连那点票房都拿不到就太失败了什么什么的。
这样明显的双重标准,堂而皇之地宣扬出来真的好吗?算不算是自己打自己的脸?
让莱拉更无语的是,从早上开始她就接到了许多电话,从外公到母亲,从采尼到罗伊,从新线公司到陈龙,似乎每一个人都来劝慰她,说电影其实没那么糟,只是观众一时半会接受不了东方功夫片类型的关系等等。
其中当然有这个原因,莱拉又不是一点都不了解其中的危险就接下导演的工作。可无论她怎么解释“电影很好,以后票房会好的,她一点都不担心不能赚到钱”,电话那边的人都以为她是因为接受不了现实而在自我安慰。
最后她干脆不再解释,还是让事实来回答一切吧。
而尖峰时刻第二天的票房也让很多人闭上了嘴,因为他们拿到了810多万的票房,比前一天翻了将近一倍!
这下昨天还在抨击莱拉的报纸顿时哑火了。没道理票房会一下升那么高啊!就算第二天是周末,也不代表一下会冒出那么多人去看那部电影,难道是莫兰家在暗箱操作,为了面子好看所以自己买票房了?
别说,有这样想法的媒体还真不是一个两个。要真是这样,可就有乐子看了,绝对是一桩大丑闻!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,谁能保证以前几部电影的票房不是刷出来的?
天才导演?神奇女巫?说不定只是用钱堆起来的一个虚幻泡沫吧!
自认为掌握了一个巨大新闻的记者和狗仔们,各自运用各自的渠道想要找到相关的“罪证”。他们知道,如果他们的猜测是真的,他们报纸的销量就不用愁了。至于莱拉·莫兰会不会就此完蛋又关他们什么事?赚到钱才是最重要的!
然而无论他们怎么翻怎么找,怎么从票房记录上一个字一个字去抠,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全都是清白得不能再清白的记录。不仅如此,他们反而发现有其他公司偷了尖峰时刻票房的事情发生!
也就是说其实首日票房还可以更高一些,只不过被挪成其他电影的票房了。虽然挪了十几万,并不是高,可依然是件性质很恶劣的事情。
美国对电影的监管力度是很强的,遇到这样的事通常处罚也会很严重。被钱迷住灵魂的影院老板和买了票房的公司想必会得到应有的处罚,而记者们除了怨恨自己被误导了外,也只能转而研究票房为什么会突然变高去了。
别说,还真被他们研究出来了一些。
在进行了一些随机的采访后,记者们发现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没道理的。
第一,首映是周五的晚上,只上映了半天而已。第二天的票房却是一整天。而且还是星期六,正是人们出来约会看电影的好时机。
第二,口碑散播出去的速度非常快。电影很精彩,打斗很精彩,故事也很精彩,类似的话通过电话和网络以及各种方式传播了出去,让许多原本对功夫票不怎么喜欢的人都忍不住追问一句,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?
当得到肯定后,就让一些人对电影好奇了起来。通常这种好奇就是推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动力之一,特别当听到周围的人都在夸赞那部电影很棒后,就会有人要去电影院一探究竟了。
第三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莱拉本人的关系。
喜欢重生好莱坞名媛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