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武好像忽略了一点?
秦国虽然是华夏文明圈子的一员,可是他们已经“进化”了,早就不是那么讲“礼”了。
要是秦国还讲礼仪的话,去年秦恒公在出征前怎么都要制造一个借口,好能出师有名地入侵晋国。
但是在某些时候,秦国又是一个讲礼仪的国家。
比如,双方明明都已经开战,晋君向秦君(秦恒公)请求派出医生,秦君响应也派出了医生。
目前那个“扁鹊”团队以医缓为首,已经渡过大河(黄河)进入到晋国境内。
这个医缓,医是职业,缓是名。
新军将赵旃先进行招待,搞清楚“扁鹊”团队的来意,派出人手紧急前往新田进行汇报。
甚至,新军佐郤至亲自率军护送那支“扁鹊”队伍。
霍城附近的贵族一直在关注那边的动向,小打小闹或许还能掩饰一下。
搞到郤至亲自率军护送,动静真不小,秦国来了“扁鹊”要为晋景公看病的消息,很快就流传开了。
而在秦国的“扁鹊”团队抵达新田之前,晋国国君的病情已经得到好转。
他按照现在的惯例,请神巫(桑田巫)来给自己卜卦。
桑田巫很认真地进行了卜卦,告诉晋景公想干么就干么,要及时行乐,不然秋收来临前就要受到祖先的召唤了。
一句“寿尽,无食新麦之时”直接让本来病情好转的国君又气得病重,消息被元帅栾书封锁,仅是在小范围流传。
晋国贵族现在最为关注的是被召进宫城的姬寿曼。
这个姬寿曼是国君唯一留在晋国的儿子。
晋国的公族有一种操作,国君会将众多的儿子遣散出国,他们爱去哪就去哪,就是不能待在国内。
而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很难说清楚。
大多数人以为是那次“申生在内而亡,重耳在外而安”的影响。
其实,不过是晋国大贵族不断给历任国君洗脑,洗到晋国的国君信了,真的执行将众多儿子送出国的国策。
国君的儿子不在国内,公族也就失去了一批骨干力量。
大贵族处心积虑要削弱晋国的公族,他们也办到了。
吕武其实也在关注姬寿曼。
一旦国君真的病重不治,下一任国君的人选肯定是姬寿曼没跑。
一切只因为在境内的公子就这么一位。
秦国派出了医生,会不会继续开战,吕武其实猜不到。
他只知道自己的封地距离秦国太近,爆发战事不管是哪个军应战,有备无患总不会是个错误。
家族底子薄,需要经过积累。
换作正常情况,一个原本只是“士”阶级的贵族晋升到“大夫”阶层,怎么都需要花上五年的时间来梳理封地,努力建设起来并能自产自足。
这也是晋国为什么会给爵位晋升者五年时间,来缓一缓的原因。
而很多贵族在得到晋升后,其实很难在五年内发展起来,导致等待需要承担义务,却是承担不起。
在这种情况下,越是承担不起,带来的后果就越严重,拖垮了发展中的家族,纳不起赋,封地遭到削减,直至被削了爵位,又回到了爵位晋升前,甚至直接一蹶不振,导致子孙后代成为平民。
吕武在春耕之后将精力集中在家族私军方面。
他进行了统计,麾下的武士中,不算他借出去的甲胄,其实甲士数量仅是二十名不到。
这个甲士有严格的定义,不是穿上木甲、藤甲、皮甲,或其余什么甲就算是甲士,需要身穿辰配套的金属铠甲。
当前的年代,金属铠甲一般的主要材料是青铜。
也就是将青铜锻打成片,再使用各种手段与皮革结合,成为一件青铜甲。
因为材料限制的因素,吕武无法打造出更多的铁甲,甚至连武器也停止了生产。
他需要将有限的材料,用在急需的农务工具制作上。
那二十名甲士全是来自魏氏,他们都是魏氏精心培养起来的武士。
仅是这二十名甲士,足够保卫老吕家嫡系族人的平安十五年。
春秋时期的甲士还是稀有的。
即便是大贵族动辄能拉出一万多的部队,甲士的数量也不可能太多,能有个几百就会显得很富了。
吕武这边是受限于材料的制约,并不是没有掌握相关技术。
其余的大贵族,他们则是相反。
懂得去制作金属甲其实也存在区别,晋国在甲胄打造技术上,暂时取得领先的是魏氏。
这个区别是对材料的节省,以及制造速度,防御力保证方面。
甚至,保养也是一个考验。
这个就需要大批专业的匠人,偏偏培养匠人非常困难,消耗也极大。
一系列的忙碌中,某天吕武看到了变得又黑又瘦的卓,才想起来自己有一个多月没见到这位老家臣了。
卓的能力有限,老吕家的家臣增多之后,他很自觉地退出了地位上的竞争,向吕武讨了个巡弋领地的使命,一个多月来就在老吕家的领地内巡查。
“主。”卓从麻袋里面掏出了一块黑乎乎的石头,随后又拿出了另外几块看上没特点的石头,周边没人也压低了声音,神秘兮兮地说:“煤、铁、金(铜)。”
霍太山有煤已经被吕武派人探出来。
毕竟,露天煤就是漫山遍野的黑乎乎,很好找的。
可是铁矿和铜矿的特征不那么明显,卓是怎么找到的?
吕武并不知道一点。
霍太山
喜欢春秋大领主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