段云对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一直都很向往,作为一名穿越时代的人士,他深刻的理解深圳在其后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和巨变。
限于内地政策的飘摇不定以及国企之间的资源壁垒,段云很难在周边找到合适的代工厂,无奈之下只能将目光放在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圳。
深圳特区的开放,显示了那个年代领导人的胆魄和智慧。
在1979年的时候,深圳还无非只是一个小渔村,当初他叫做宝安县,1979年3月化作深圳市,1980年8月国家在深圳开设财经特区。
在1984年的时候,深圳特区电子类产品的工厂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深圳郊区,也就是今日的上部一带开发轻工业小区。
在华强北进入开发时,其中一件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拆除碉堡,1979年以前在边防第1线深圳,边防军和当地民兵老百姓一起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同事,有纵横交错的防御通道,有钢筋水泥的堡垒,而在不到两年之后,这里的大部分防御公司都已经被拆平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建的厂房。
虽然说那个时候的深圳政策上的优势很大,中央也给予了足够的自主权,但实际上在深圳特区成立之初,想在这里办私营企业也是有一定门槛的。
彼时的国内私营企业,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人才方面,都非常的匮乏,绝大部分根本无法通过审查,所以最先进入特区的其实是一些国企和科研院校的单位。
深圳上步轻工小区建立之后,电子工业部,兵器部航空局进驻了一大批“华”字头的电子企业,诸如爱华,金华,华发,振华,华联……
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华强北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,中国的第1台国产双卡收录机就诞生在这里。
这个时期的深圳电子厂还主要以代工为主的“三来一补”企业,“三来”是指来料加工,来样加工,来件装配,而“一补”是指补偿贸易,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的创立的一种企业合作贸易形式。
“三来一补”的出现主要跟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缺乏资金技术和技术人员有关,但到了80年代后期的时候“三来一补”企业比例不断下降,并逐渐被“三资”取代。
当时这些“华”字头的电子企业客商几乎全部来自于香港,代工生产一些低端的电子产品和玩具,然后通过罗湖和蛇口港,出口到香港以及其他国家。
除了这些“华”字头的电子厂,还有一些就是港商开办的电子厂,这些电子厂用的都是香港那边淘汰下来的就是机器,一般是做定向加工的,不对外代工。
李国胜来到深圳实地考察之后,几乎把当地规模稍大的电子厂都转了个遍,最终选择了电子工业部下属的金发电子厂作为合作代工厂。
通过电话段云和李国胜约定好在广州办事处碰头,然后一起前往深圳特区。
不过在前往深圳之前,李国胜告诉段云他还需要在当地派出所办理边防证。
80年代去深圳还要边防证,这也是段云之前没有想到的事情,但实际上也跟当年的国情和深圳的地理位置有关。
由于那个时候从深圳偷偷跑向香港的人很多,而当时驻守香港和深圳边境的边防部队有限,而深圳变成特区之后,打工者越来越多,为了能有效的杜绝这种偷偷过境行为,国家在这里设置了两条线,“一线”就是深港边境线,而二线则是特区管理线,还有另外一种说法,就是深圳特区管理线既是特区管理线,又是边境管理线,两线合一,称为“二线”。
当时办理一个进入深圳的边防证,需经过单位政审派出所核查,公安局办理三个程序,如果没有单位,还需要接到委员会审查申请,手续非常复杂。
不过好在段云之前一直担任劳动服务公司总经理,另外和厂区派出所,以及市公安局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,所以段云找到市公安局的杨局长后,只用了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,就将手续全部办完了。
拿上边境管理区通行证,段云又马不停蹄开车来到了火车站,买了一张前往广州的火车票。
考虑到到深圳后可能要和厂家签订合同,所以段云这次带上了厂里的营业执照公章和自己的户口本。
至于可能要交付定金的问题,段云则不需要另外准备,因为之前发往广州的那6000多套预售的音箱,大部分已经交付给客户,拿到了大量的回款。
根据李国胜向段云的汇报,目前已经回款大概将近200万,之前已经分好几批通过电汇,汇到了段云手中,而目前还有一批将近40万的货款在广州办事处的账户里,这笔钱应该足够段云支付前期代工的定金了。
回收的这笔资金大部分都用来偿还了之前银从银行的贷款,剩下的都是纯利润。
段云一台音箱利润在50~200左右,所以这批6000套音箱总利润达到了惊人的80万元,除去之前在央视打广告的60万费用之外,光是广东这批货段云就拿到了20多万元。
这还不算段云前段时间发往其他课堂那里的将近3000套音箱的订单,如果全部回款,段云开办电子厂两个多月,总共获利将会突破100万,一个月平均下来40多万利润,是以前开作坊的十几倍。
以往段云去南方的时候,总是喜欢带几个人过去,但这次只是单枪匹马,因为他身上并没有带太多的财物,而且到了广州之后会有李国胜和办事处的人
喜欢逆流1982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