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,但现实中让我们看到的一些现象并不“自然”。
一次外地出差,正赶上同学老赵的母亲去世。老赵的父亲去世得早,母亲节衣缩食才把五个儿女拉扯大。母亲离开了人世,作为长子的他负责操办母亲的丧事。“母亲生前曾经表示过,自己的葬礼不要铺张浪费,简简单单就可以了。但是有些亲戚和几个弟弟、妹妹认为,母亲为我们操劳一辈子,葬礼不能办得马马虎虎,不然无法和亲朋交代。”为此,老赵决定为母亲办个风光的葬礼。
他在村口的空地上花了一万多元请人搭了一个巨大的灵棚,又花钱请来风水先生帮忙办理丧事。按照当地风俗,要停灵9天。其间,子女们要守灵,其他的亲朋好友要陆续前来祭奠。每天三顿要设流水席请亲友和干活人的吃饭,还要请人唱戏、请锣鼓班子吹打、请“法师”做道场……
灵堂的里里外外都摆满了花圈和纸扎,便宜的一个300元,贵的一个近千元。粗略算了算,仅这些纸糊的物品一共就要两万多元。而所有的这些在逝者下葬后都会付之一炬。
这些纸糊的物品,就是纸扎,纸冥器。旧时迷信,以为人死后进入冥国,随葬器物可以供死者在阴间使用,于是有了冥器。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,自宋代起,纸冥器逐渐流行。人们用竹篾、芦苇、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,糊以色纸,饰以剪纸,为死者焚烧。随着社会文明化进程的不断深入,这种迷信色彩的陋习本该摒弃,但是在一些地区,尤其是农村,这些东西不但没有被摈弃,反而花样翻新、“与时俱进”。小时候看到的纸人、纸马、纸彩电、纸家具,如今都“过时”了。今天看到的让我开了眼界,祭祀时有“豪宅”“豪车”,还有“iphone”“ipad”。朋友给我讲,这些还不算什么,一些“孝顺”的儿孙,会为老爷子扎制纸“二奶”,为生前爱打麻将牌的老太太扎制纸麻将桌子,为避免三缺一的“棘手”事情发生,一些儿子还在老人的纸麻将桌前,扎制齐牌友。
老赵讲,不算墓地和棺木,他为母亲的葬礼大约花费了17万元。不仅把母亲一辈子积攒下的钱全部花光,子女们每个人还又掏了一万多元。据了解,在当地这种规模的葬礼也就是中上等的水平,还算不上豪华。
在儿时记忆中,过去办丧事,最多请个喇叭队,吃点便饭,淳朴的乡邻互相帮忙,丧事隆重而简朴。现在不同了,有歌舞表演队、戏剧表演队、声乐队、运输队、花圈队、纸活队等等应有尽有。在农村往往是一家死人,全村举丧,丧葬事宜的办理少则几十人,多则上百人,由村干部全程参与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,操办一次丧事前前后后最少也得七天,有的甚至十几天。办一次丧事的花费少说万元,多则几十万元。有许多农民观念陈旧,认为埋葬长者不能吝啬,只有办得体面,才能尽到孝心,所以宰猪杀羊,从中午闹到日落,抬大棺、放长鞭、花圈纸扎排成行、披麻戴孝烧纸钱、浩浩荡荡抬棺出葬。闹腾得越红火,越觉得尽了儿女的孝心。一家如此,家家效仿。因此出现了“薄养厚葬”的陋习。追求‘豪华’和‘体面’,不仅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,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的双重浪费。
“好面子,怕被人说不孝”,这是人们厚葬厚祭的从众心理;“生前没好好孝顺,希望老人在天国风风光光”,这是人们厚葬厚祭的补偿心理。“厚葬厚祭”之风,在某种程度上,也缘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解,认为只有“厚葬厚祭”才能体现孝心。
只有“厚葬厚祭”才能体现孝心吗?非也。对于孝道,孔子早就说过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也就是说,老人生前、死后都可以体现孝心,而非只有“厚葬厚祭”才能体现孝心。在当今精神和物质都高速发展的时代,我们更应倡导“薄”葬,这同样是对逝者的尊重。已故国家领导人、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倡导并率先垂范实行现代文明的丧葬方式,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的江河、大地。随着文明风气的兴盛,树葬、草葬、花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也相继推出,所以,在老人在世的时候,作为晚辈的子女多关心他们的生活,勤孝敬、厚赡养,让他们走得平静、走得安详,这比死后耗费大笔资财办丧事要有意义得多。“厚葬”不如“”。
什么是?现在在农村有一种普遍现象,房子越豪华的家庭里面住民越少,大多是老人独守空房。子女都强调工作忙,忙于挣钱、忙于应酬,对待老人就是反正房子给你盖得好好的,给外人一看,“我多孝顺”。其实,这不是真正的孝,也不是真正的。,是指长辈健在的时候要多多的孝顺,给他们好的生活使他们安度晚年,让老人在晚年吃好穿好,有病很好地治疗,使其居安食美,心畅神爽,颐养天年。特别是在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时,更应善待他们,充分满足其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要,象当初父母珍爱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,赡养他们,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,走完人生之途。这是中华优良传统关于子女如何对待父母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态度。
清唐甄《潜书》云:“今有之士,节食,远色,导气,服药,身无疾病,可以长年。”现在生活富裕了,如何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,才是;如何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理,才是;
喜欢德天下——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德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