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章、裕王邸的旧人
朱翊钧穿过来二个多月,在后宫里,他主要精力放在拉拢太妃、陈皇后,整天得空就在朱载垕那里打混。
他现在每天有正常的学习要应付,与朝臣通过教学互动,初步建立起与东宫班底为核心的朝堂各派势力的互动管道。在张居正高仪张四维等朝堂势力之间,他不偏不倚地一一示好。
他还走出了紫禁城,以行过冠礼的太子身份主持了一次祭太庙典礼,在更多朝臣面前又亮了一回相。
这些,使得他逐渐脱离了原时空被李贵妃冯保两人严密牢固掌控的轨道。
当然,他在这两人面前,原先的孩童一味依赖形象虽然与时俱减,但他对两人的倚重姿态没变,早请示晚汇报一点也不少。
他时刻把两人挂在自己嘴边,能让这两人引以为功引以为荣的表扬歌颂,一句也会不少,每天换了花样吹捧。从不对这两人有一点抱怨不满,从不说这两人的不对。
这样子二个多月下来,虽然逐渐摆脱两人掌控,倒也没有让李贵妃冯保两人感到过分失落。
在李贵妃冯保两人看来,行过冠礼的太子确实长大了懂事了。每天能认真学习,知道在父皇那讨好,与后宫各当权派关系变得更融洽。小太子这些变化都是好的,是符合他们期待的。
每天忙忙碌碌的小太子,只是减少了在他们眼皮底下晃荡。这是小太子提前出阁讲学后必然有的生活变化,早在他们预料之中。太子在眼前时,对他们乖顺依旧;不在眼前时,各处报来的消息,小太子也是时刻想着他们,歌颂他们。
总的来说,如今的小太子,他们既少了许多操心,又更多放心安心。
原先能哄太子玩耍的小太监,如今安排给潞王也都正合适。太子身边的人,他们安插的亲信依旧从早到晚在太子近身侍候。新添的人手,大多是从皇帝老太妃陈皇后那要来的人。大多不但是老成可靠,也都是经过他们观察考查也能过得去的人选。倒是省了太子出阁讲学后,他们还要再操心去找人挑人换人手。
后宫里的变化,只有朱翊钧更清楚。
二个多月下来,他摆脱了对李贵妃冯保的依赖,初步脱离了两人的掌控。围绕着他的后宫格局,也初步向更有利于他自己的方向得到了平衡。
身边人的进进出出,都是由他自己主动掌控。冯保李贵妃那里,不过是背书确认。
权力权威,只有通过具体事件的行使运用才能体现确立,而人事变动就是其中关健。
这二个多月,身边人的变动频率是十年来最剧烈的。现在自已身边每一个人,哪怕是留下来的冯李两人的亲信,也都比原先更敬畏自己。
外朝的格局才是朱翊钧头疼的地方。
虽然眼下高拱张居正两派朝臣比较安静,在自己连抢几步先手,朝局已与原时空有细微变化情况下,两党公开撕逼恶斗的局面没有一触即发。但两党矛盾客观存在的情况没有改变,撕逼打斗依旧随时可能因为意外情况而发生并不断扩大。
要改变这一切,好的应对办法不少,但都有极大难度。一经采用,都必致朝堂动荡。这就需要朱载垕对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,也需要朱载垕有更高的政治技巧来调控。而这两者,对朱载垕来说,都不可能。
比如,唐太宗等帝王在临终之前,曾采用的一种办法。把当权重臣能臣以各种轻微罪名贬谪出朝堂,短暂地把其中一人或几人调离中枢。新天子即位后,局势稳定下来后,再由新皇帝施以恩典召回升官。
先皇的重臣能臣,未必是新皇的忠臣可用之臣。新皇对他们没有恩赏,他们在先朝又是重臣能臣,有身份证的人,他们就很有可能对新皇帝既不畏威也不怀德,对新皇帝就有威胁而无实际利用价值。
人都会犯错,老皇帝临死用各种理由把这些人先轻贬出去,新皇帝再施恩召他们回来。他们对新皇帝或畏威或怀德,就能继续使用了。
这并非脱裤子放屁,多此一举。而是比较成熟地操控手段。
还有其它办法,比如引进新的变量,或召回老臣,或起用经过多年观察培养的新人。让这些人来打破了朝局现有的平衡,搅混局势,便于新天子居中掌控。
这些办法无论是哪种,一经使用,朝臣人人都大体能推测天子身体可能有大问题,皇家在开始安排后事了。
这些办法更适合已成年的太子,也基本是惯例。
象朱翊钧自己这种已行冠礼年仅十岁的太子,惯例是另两种。一是太后垂帘,一是辅臣顾命。
大明朝没有太后垂帘的先倒。内阁辅臣与内廷权宦顾命托付后事的先例有,但一个是王振专权,几乎弄得亡国;一个是刘瑾专权,也祸乱朝堂。
原时空的冯保与张居正,内外辅臣联手辅政,算是相对较好的。
但如今自己穿过来了,不可能让这局面再出现。
把高拱张居正任何一个打发出朝堂,或一齐发派出去,在仅剩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,可以说是完全不具操作性。
朱载垕不可能接受,后果也难以预料。
现在的内阁已是事务堆砌人手不够,不要说此时少了两人,即使是减少任何一人,都有朝务瘫痪停摆半瘫痪到处出错的可能。
原时空张居正赶走高拱,吓死高仪之后,他曾经有一阵子独坐内阁。但很快就忙晕,只得很快就增补吕调阳王国光马自强等入阁。
原时
喜欢万历新皇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