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母一直是家庭妇女,三十年里,打了无数的临时工,把身子累病了,挣下的钱还不够抓药的。一家人多少年里一直靠邹铭远过日子,可是,作为四级工的老邹,活了五十二岁,没吃过烧j,没坐过火车,不知道龙井茶是什么味,星期天吃顿酸菜馅饺子就感动得热泪盈眶了,每月一百三十八块六的工资,要养活一大家人,焉能有一分钱存款?今年工钱长到二百一十八,儿子也到砖瓦厂上班了,可是,又娶媳妇,莎莎又上了大学,东北的物价上涨之凶又在全国数上了第一,邹家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巴了,每天的主食就是煮挂面,拌点豆瓣酱,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。现在,要去省城打管司?火车票的费用都要告贷的了,可是,这年头,谁贷给你?
由邹铭远带起了头,一家人这时才感到真正的绝望,呆在原地,放声大哭,其中尤以老邹的儿子哭得最响。那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,恨自己是个年轻人,应该血气方刚,象金庸的里的主人公那样,有恩必偿有仇必报,可是自己只能眼看着小妹受到如此的蹂躏,一无所为,只能可耻地哭,而越感可耻,哭得越响。
不知何时,有一个人无声地进来了。邹家无人识他,可是他认识邹家每一个人,了解他们的情况。于是,在那人和邹家的人之间,展开了一场复杂的、理智的对话。那人的说话那么深刻,那么有说服力,邹家的人最后都不出声了,静静地听他分析、讲解,待他说完,没有人能反驳,一齐默默地点首。在那人要走时,以邹铭远带头,莎莎也从炕上下地,全家人扑通一声给那人跪下了。他们说着感激的话,再一抬头,那个人已经不见了,跟来时一样,无声无息。只是在他家的炕沿上,留下了十万块钱。
两天以后,在<松江晚报>的报社里,五六个记者正在办公室里穷砍,内容不是如何报道、报道什么,而是如何倒俄国纸浆、去哪儿承包水泥厂、买哪一级的股票万无一失,整个屋子里烟雾腾腾,人人都把别人砍得兴起,自己更被别人吹得昏了头,就象看sān_jí片撩起了性欲一样,几小时的挣钱的自由讨论会把记者们弄得血脉贲张,恨不能立刻冲到大街上,劫大款、抢银行、打皇上、c娘娘。
就在此时,有什么人敲门。没人答理,门又敲了一遍。汪洋坐在门边,不耐烦地叫了一声:“进来。”那语气却是不让任何人进来,因为他正在听一个同事介绍,如何用一种最巧妙的办法,能跟港商挂上钩,办起一个合资厂,实际上却是假合资的好主意。
可是,门开了,外面进来两个人。那是邹铭远和他的女儿邹莎莎。他们带着的那种胆怯的表情,站在门口显出的卑微的姿态,同屋里记者们正在砍出的“老子天下第一”的气氛,一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汪洋看着他们,觉得不耐烦,问:“哎,你们找谁?”
邹铭远被屋里的人人带出的气势震住,眼睛早就散了光,此时一听汪洋发话,就象发现了救星一样,眼光一下子聚到了他的身上,卑弓曲膝地说:“这里是报社吧?俺…俺们是来告状的。”汪洋见他一副老实人的样,忽然想跟他开开心,刚要笑,又把脸绷住:“告状?告谁的状?”邹铭远顿时激动起来,说:“就是告王副省长的儿子,他他叫王朝和。”汪洋冲同伴一使眼色,大家都静下,听老汉继续往下说:“那小子他他糟蹋了俺的闺女,他不是人,是畜生!”老泪就流下来了。
王大少的放荡于形骸之外,在省城谁人不知?其专搞黄花闺女,更是大大的有名,晚报的记者无人不清楚。只是这老汉是什么东西?竟口出狂言,要“告”王朝和,在王副省长的头上动土?汪洋强忍住笑,一本正经地问:“这里又不是法院,怎么你们到本报来告状?”邹铭远用手背抹着眼睛,悲痛地说:“那些地方哪里俺们去的地方?那是人家王朝和的地盘啊。”汪洋道:“那你怎么能肯定,俺们这晚报不是王朝和的地盘?”他学着邹铭远的口音,屋里就有人吃吃笑了起来。邹铭远大声道:“那怎么可能?你们是党报哇!”急得汗都出来了。
屋里的人终于轰隆大乐了,把邹铭远老汉震得一跳。他睁大眼睛看着他们,不知道这些可敬的记者们为什么笑他,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好笑的?他的心抽得一紧一紧,一颗大水珠在鼻子尖上,百转不滴下,不知是他的泪还是汗。邹莎莎悄悄地拉着父亲,不敢说话,只是要他赶快走。邹铭远一挣扎,冲记者们大叫一声:“你们到底要怎么样?他王朝和有权,俺老汉出钱。”他的大手,从里,一把就掏出了一叠人民币,一共是一千元,往桌子上使劲一拍,把两只茶杯震得互相乱撞。
看到这景象,屋里顿时静下来。汪洋过去,戏剧性地看看那些钱
喜欢爱在地狱微笑时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