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章三十一
到底年轻,在家里养了半个月,韩东基本可以如常的行动,只是不能做太大的动作。算算日子,再不回双清山就要大雪封山,进不去村了。
杨树希望他们能等沈文杰回来,外婆是非常不愿意他们还回那穷乡僻壤,希望他们都能留在上海。好在终于传来消息,沈文杰已经启程返回上海,这意味着他们二人能在十二月大雪封山前回去。
在上海养伤的日子里,江流对韩东坦白了所有,二人变得更加亲密。他们总在私下里无人的地方亲昵低语,仿佛这世界只有彼此,只需要有彼此就够了。
临走的前一天晚上,沈文杰又和他们谈了一次,同时带来了好消息,这场浩劫快要看到终点了!
那是1975年的冬天,时令大雪节气前,二人登上了返回双清山的火车。跟第一次一人独自北上不同,江流这次背着复习备考的课本,身边还有韩东陪着。虽然列车依旧开往那偏僻穷苦的农村,前方却是充满希望。在哪里都无所谓,有他在就好。
在北京某街道的招工办,孙建新又碰了钉子,几个月都没找到工作,回到家就是小芳的一顿数落。当着孩子,老三不想说什么,就跑到楼道抽烟,一根接一根抽没完,直到楼下传达室叫他接电话才停下。
没想到最后见面还生死未卜的人,这么快就给他打来了电话,还是用当年他们跑前跑后为双清山村委会装的电话打得,孙建新听到韩建国的声音不禁十分激动,想起了在东北插队的日子。
“小芳怎么样?孩子好吗?老人看见孩子特高兴吧?”
韩建国的询问让孙建新不知如何回答。这半年他们一家三口和父母哥嫂挤在一起,他又一直没找到工作,真是没有一天的清净。
他不想说这些,随口敷衍了几句,就问起韩建国的情况。
隔着电话,孙建新都能感觉到韩建国的快乐。虽然他至今都不能理解两个老爷们的感情,但一路走来,却也真心祝福他们。
提到高考,韩建国提醒孙建新可以试试看。老三不以为然,放下课本这么多年了,他从没想过走那条路。
“你真的去高考,村里怎么办?”
老三提到的这个问题,韩建国还没有仔细想过。可今年就因为他到上海去养伤,村里的秋收成果极为惨烈,勉强交上了公粮,才十二月,就有人家口粮都不够了。
“我已经走了,你要再走,村里人都得喝西北风去。”双清山青壮年太少,老幼妇孺根本支撑不起来。
回去的路上,韩东一直在想这个问题。因为有他的辛勤付出,村里人这些年的日子才好过了点,不光能吃饱饭了,还用上了电灯电话。如果韩东不在了呢?养了几个月伤就要断粮了,无法想象他彻底离开后,双清山会怎样。
走进热热乎乎的家,掸干净身上的雪,江流在里屋正忙着整理背回来的复习资料,他按科目整理好,铺了满满一炕。
“老三怎么样?”江流问。
“还在找工作,要养家糊口啊。”
来的时候都高喊扎根农村报效祖国,逃的时候不择手段拖家带口,回去了又没有自己的位置。他们这一代人,每一步走得都既紧迫又茫然。
“我们先考回。”上头还没政策下来,江流已经在畅想美好的未来了,而韩建国看着窗外的大雪,担忧着各家快要见底的粮仓。
元旦后,韩建国独自开着拖拉机,拉着公社发下来的补给粮回双清山,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二次了。过去闹饥荒,公社发个粮食都唧唧缩缩,打五六次报告才有回音。今年不只是怎么了,隔三差五就问候一下,不知是不是好兆头。
难得的艳阳天,皑皑白雪反着光,晃得韩建国眼睛酸。安顿好了粮食,把拖拉机停在了临时搭建起来的草棚子里,韩东小跑着回到了家。终于暖和了,他琢磨着中午做点什么吃,就听到屋里的广播,在一阵喧闹的歌曲过后,传来了沉重、缓慢、悲痛的声音:
“……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……”
韩东赶紧进屋,广播继续说着:
“全国各族人民中心爱戴的好总理周en来同志与世长辞,享年七十八岁。”
江流回过头来看向他,眼圈泛红。
不准戴黑纱,不准举行悼念活动,不许开追悼会,兵团战士写了几首悼念诗歌都被批评。韩建国就在这三个不许中,冒着大雪,心情沉痛地挨家挨户送补给粮。今年收成不好,乡亲们却没有饿肚子,怕是总理为人民做的最后一件事了。
总理那么操劳国事,中国依旧有人在忍饥挨饿,这场运动什么时候是个头啊。
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漫长,五月份温度才回升。江流猫在屋里把三门功课都温习了,韩东只看了看数学。他太忙了,动不动就要到公社去开会,村里还常有事情找他,春耕一开始就更不得闲。
江流开学之后也没放下复习,还利用课余时间给韩建国整理了复习重点,想让他忙完地里的活儿之后能有针对性的看看。夏日炎炎,韩建国又眼看着五六个知青踏上返城的路,人心早就不齐了,地里的庄稼也被晒得打了蔫。
七月里,朱老总也走了,形势越发扑朔迷离。韩建国两天一趟的到公社开会听报告,杨树也打来电话,依然是叫他们“做好准备”。
很多过来人在回忆1976年的时候,都会面露沉痛。唐山地震,三
喜欢欢颜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