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故事我在书上见得很多,但是切身感受的还是在这里,在这里——篱笆村,让我觉得这个村子里的每根篱笆似乎都挑着一个沉重的故事。
我也知道了安安为什么会那样特别了。对于一个孩子,再也没有比离开爸爸妈妈更难过的事了。对于这点,我有深切的体会。
小时候由于家里穷,父亲到煤矿工作,母亲跟她的养母在乡下务农,由于孩子多忙不过来,也为了慰藉老人的心,我大哥文中和小妹文婧被放在奶奶家,我被放在妈妈的亲生母亲家,只有二哥文华和和大姐文菁跟随着妈妈。一个家分成了四个家……尽管外婆很疼我,但那种感情无法替代妈妈的爱……
我以为我的经历是过去那个全国都穷困的时代特有的,没想到二十年后,它依然真实地存在着。安安,新时代的孩子,依然过着与我类似的童年……
又一次回眸岁月,又一次发现它的触目的永恒,永恒的忧伤与无奈。
我常常看着身边的安安,这个特别的孩子,就像看着童年的我,心里充满着疼痛的爱。安安对父母“仇恨”的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,渴望爸爸妈妈亲和抱,尤其渴望妈妈细腻的关怀,但妈妈总不在家,所以恨她,一见她就跑,尤其是一见妈妈想跟她亲密就更要跑,用这种疏离来惩罚妈妈,尽管她那么渴望。
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?
我明白了她眼里的那个深沉博大的世界,那个住着春天碧草的温柔,夏天山泉的清澈,秋天落叶的寂寞,冬天雪原的浩瀚的世界。理解了她那样专注,悠远,忧郁的眼神,尽管她或者并不明确,那是她内心潜意识的自然流露……
来到篱笆村后,安安成了我的小尾巴,一天到晚跟着我,也可以说我成了她的大尾巴,在她面前我并没大姐姐的威严,她很喜欢指挥我。
安安要我给她讲故事,每个下午都要讲一个小时,每个晚上也要讲一个小时。
每次讲完一个故事安安就问:“就这么些啊?就这么样啊?”她很不满意那些短故事,总是希望故事是永远讲不完的,这样就能不断地追问我:“然后呢?然后呢?”想在追问中得到个结果,但又不能出现一个“最后”的结果。她要的是“结果”,不是“结局”。
而无论多长的故事,她也要问:“后来呢?后来又怎么样了嘛?”一直到那个人那个动物那个东西死了,消失了。但这个时候她又伤心迷惑了:“为什么要死呢?为什么不可以不死呢?”我就只好说:“他们累了嘛,需要好好休息。”“那他们还会醒过来吗?那醒过来以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?”……
安安要我在院子的槐树下跟她一起猜拳,玩石子,逗虫子,甩飞行棋,剪她那些五颜六色的纸卡,那是她爸爸妈妈带回来的手工剪纸。要我跟她一起蹲在地上,用瓶子装满泥沙,灌上水,然后再让它一坨坨地掉出来,一边就责怪说:“哎呀,你吃太饱了,都饱得呕吐啦,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贪嘴……”
我是个听她指挥的“乖文青”,她也是个听我指挥的“乖安安”,我要她陪我去参观欣赏她的美丽的家乡。
安安快乐而光荣地接受了这个任务。
“安安是个好导游吗?”我问。
“当然啦。”安安自信地响声说。
早上我们早早就起来,到院子里转两圈就吃早餐,完了我就带安安到野外去,在野地里跑,绕过玉米田和苹果林到水沟边抓小鱼小虾,摸小螺小蚬,到杨树林里逮昆虫,到柳树林里看鸟窝里的小鸟和鸟蛋,坐在野地里唱歌。
后来我在几里外的小镇发现了放大镜,就买了两个,跟安安一起去看蚂蚁和叶子上的毛虫,还要放大花蕊和嫩叶,看里边的“构造”,安安说她想弄清楚花和草的骨头和肉在哪里,要看看它们的血是怎么流的,最好能偷听到它们的悄悄话……
安安家大小的自行车都有,我就骑着安安到处逛,沿着坑坑洼洼的黄泥小路骑到附近的一条大河边,躺在草坡上看流云,有时候看着看着安安就睡着了,我就坐起来把她抱在怀里,一边拿出随身带着的一本书来看。更多的时候,我们是顺着平坦的大黄泥路走的,我们兜过一个一个零散的村落,一直骑到通往城镇、县城乃至外面整个世界的山腰水泥路,站在那儿俯瞰脚下的山村。
老天是个神奇的画家,他用大毛笔抹出无边的天际,勾出群山的轮廓,拖出一块块田地,点出片片树林,描出几道蜿蜒的水流,然后像女娲一样,挥起毛笔,把剩余的墨汁点撒在山水间,于是成了一片疏密不均的村落。这些灰色的村落挥洒得过于随意过于潇洒,以致仿佛与山水一起自然天成,和谐有致。
我想,可不可以这么理解,上天的公平也体现在他赋予人生存的自然美景的同时,也要施之以贫困呢?躺在群山怀抱里的村落原始而寂静。所以山里的人往外跑,追逐富裕的同时失去自然,山外的人往山里钻,失却繁华的同时得到安宁。而追求繁华的人远远多于追求安宁的人,所以红尘里的净土在一寸一寸消失,人心里的安宁一点一点减少。
我要的是红尘里的净土,我要的是烦躁世界外的安宁。我欣赏这些门前一棵槐,屋后一株杨的原始世界,还有身边这个跟自然一样纯净的小女孩
喜欢爱你如生命请大家收藏:(m.520dus.com),520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。